第二百七十六章 安危之主-《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2/3)页
只要财政状况好,只有钱够,筹集军粮会很简单。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中原,在春秋时的语境,应该代指中原战场。
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此段兵法,李孟羲有很多具体的数据。
按古代行文习惯,喜欢用约词,比如三五百,十之七八,这种不怎么精确的数量词。
然而结合上下文,李孟羲认为,
《孙子》中所述,【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大概不是约词,而是一个精确的数值。
孙武一生,历战无数,一战打没一年赋税的六七成,大概春秋时的常态。
也就是说,打起仗来,一年百分之七十的gdp都被用于军事了。
春秋时,一战耗尽国财六七成。
春秋时和汉末相比较,生产力有一定进步,但进步不了多少。
相较于春秋时期,战场上最大的变革有两点,一是铁质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二是骑兵淘汰了战车。
汉末战争烈度比春秋时更大,对物资和人力的消耗也更为严重,但严重不了太多。
故,根据孙子兵法中记载的数据,根据春秋时期的战争消耗来算,李孟羲认为,一场仗,至少要消耗国家五成粮赋。
而要是大战,一战耗空数年积累,也不是不可能。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