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因粮于敌,缴获敌军粮草,补充自己,这可以,【取用于敌国】,汉境作战,魏蜀吴皆是汉土,所辖之民,皆是汉民,何谓敌国? 兵法所言,取用敌国者,不可行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汲汲于应付赋役。 孙武对战争开启之后的一系列后续反应,看的分外透彻。 古代交通不便,千里之遥,每运送二十斤粮,去时就要消耗其中的九斤半,回程还得给运输队留九斤半作为粮草,剩下的一斤,才能留下给前线士兵作为口粮。 而且,大军出征,为了各项节省成本,从腹地往边境运粮消耗太大,在边地就地买粮,最为划算。 根据市场规律,大军路过,把当地百姓的粮都买走了,后续当地缺粮,势必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而孙武就看到了这一点,自古军队为暴力机器,军队要买粮,真要低价买粮,百姓哪敢不卖? 而就算是纪律严明之军,以当地粮价买粮,等大军过后,当地因为缺粮,而物价飞涨,百姓日子依然苦不堪言。 又因为百姓钱都去买粮了,当地赋税就教不上了,因为教不上赋税,百姓就不得去服劳役。 故,孙武认为,但大军过处,百姓必受其害。 从这一段,李孟羲至少学会了三点知识,其一是,粮草可在边境地区征集,以最大限度减少征集粮食过程中的损耗。 虽然,现在李孟羲还未有独领一军的经历,从先贤的兵书之中,李孟羲已学到了粮草征集的相关知识。 其二,纵然买卖公道,当一个地区粮食大量被买走之后,后续影响,依然会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 若因为大军每至,百姓就过一段苦日子,下次大军再征军粮,民无响应者。 当然,可以用强制命令,每户摊牌军粮,可李孟羲不愿如此。 哪怕仗不了呢,抢百姓那一丁点口粮,李孟羲羞于为之。 春秋时孙武看到了大军过处,百姓是如何艰苦,可能是力有未逮,孙武无力改变国家的税收政策,无法照拂到被军粮征收影响的百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