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火如墙-《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2/3)页
就一个篓子,还要究竟这么多门门道道,偏偏李孟羲还说的很有道理,无任何可辩驳之处。
李孟羲性谨慎,能察人不察之处,今知矣。
最轻便的编篓的材料,刘备和关羽一致认为是竹子,把竹子破成细竹条,编的篓子可以很轻,一个很大的大篓子,重不过几斤而已。
可是,李孟羲认为十几斤也很重了。
奔袭七十里,这十几斤的重量,得多消耗半碗大米饭的能量。
既然刘备和关羽两个土著认为竹子编篓最强,那大概就是如此,他们两人在这个时代的生活经验,远比李孟羲丰富。
李孟羲决定,回去就找人做竹篓,但目前没得竹子,要是能遇到一片竹林就好了。
竹林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只是可能因为气候的原因,北方少有竹林。
问及关羽他麾下的几百奔袭之士,带的被子铺盖等杂物和长短兵器各有几何,关羽从没关注过这件事,一时无法作答。
“这便是将军的不足了,军中事无巨细,不必细管,但不可不知。若突遇战事,不知麾下有枪兵几何,刀盾几何,弓弩几何,如何排兵布阵?”李孟羲直言关羽之短。
关羽也不以为辱,正色拱手一礼,“受教。”
关羽虽说不察麾下各类兵种数量是多少,但士卒背负之物有多少,他大致是知道的。
刀盾兵,带刀一把,盾一面,可装干粮十斤的粮袋一个,水囊一个,木碗或陶碗一只,稿,席,各一,被褥两只,一铺一盖,没了。
不管是什么兵种,基础的物资都是干粮水囊木碗,铺盖卷被子这些。
不同兵种随行物品的区别在兵器。
枪戈兵带一根长枪或戈,副手兵器是一把环首刀。
弓弩兵带弓弩一张,箭两筒,四十至六十支箭。
兵种就大致这三种,而且士兵们目前没有重甲,不需要有人专门背重甲。
除此以外,每一什还有一顶帐篷,每一什还有一名伙夫需要背着粮食,煮粮食的大瓦罐,甚至还得背干木头。干木头升火没有烟,若是湿木头,烟隔一两里都能看得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