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临阵磨枪(四)-《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1/3)页

    古人寿命不上,底层人日子也苦,小时苦,长大也苦,想再活五百年,都是生来就享福的帝王贵族,底层人民,大概对生死看的比较淡。

    刘备左手旁,一个不认识的乡勇低着头,声音平静的说着,“将军你不提,俺也知道明日得拼命,要死人的。可当兵,哪有不死人的道理。”

    说到这,目测年龄不小,面容干瘦,胡茬灰白的乡勇抬头向夜空看了一眼,似在回忆,“家里没地了,俺说要不投黄巾去,老娘打我,说俺当贼辱没先人。”

    说到这,中年乡勇自嘲的笑了笑,“后来遇到将军招兵,俺就来了,当个兵,给五十贯,值!老娘和我弟在家有这五十贯,能好过几年。

    将军,俺也不要别的,就是想知道,俺真死了,能赏多少钱?”中年乡勇话说完,错过身体,看着刘备。

    中年乡勇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所有乡勇,目光都朝刘备和李孟羲看去。

    这一道道目光,让刘备觉得心头一重。

    刘备自己除了一个远的不能再远的汉室宗亲的身份,他自己也是出身底层,民生疾苦,感同身受。

    一想明日这些在各子家里都是顶梁柱的汉子,明日不知要折掉多少,有那么一瞬间,刘备于心不忍,想干脆不打仗撤军多好。刘备确实有些妇人之仁。

    “这五十贯是多少钱?多还是少?”李孟羲疑惑的问到。

    他对五十贯,没有个具体概念。

    虽不知李孟羲为何要这样问,刘备于是认真给李孟羲讲了一下,五十贯大抵是个怎样的概念。

    再往前个几年,年景还过得去,在县里皮货铺,铁匠铺这些地方做顾工,一个月能拿个三五百文至千百八文不等。

    而一只鸡,六十多文。粮价这两年快两百文,而刘备清楚记得,十来年前的时候,粮价也就百来文。

    也就是说,市民阶级,较低的收入水平,一个月工钱,也就够六只鸡,或者三五石粮。这是市民阶级,收入较高于底层农民。

    (一年大概……三千文,至五千文,也就四至六贯。)李孟羲粗算了下。

    五十贯钱,等于一个青壮劳力,十年的收入。

    不算多。

    算明白之后,李孟羲组织了下语言,他扫了一眼四周眼巴巴的看着自己和刘玄德的乡勇们,沉声说道,“物价我大致明白了,诸位若是不从军,在家乡种地,十年光景,能挣五十贯。

    要是在城里做工,一月挣一贯,十年光景,能挣一两百贯,说不定能创份家业。”

    “那咱按贵的,一年按十贯算。诸位爹娘把诸位拉扯大不容易,要是折在战场上,爹娘多年生养,可就白生白养了。”

    “都说,年十六,方成人。谁若战死,给你们爹娘的抚恤,算十六年,一百六十贯,如何?”

    李孟羲帮刘备拟订了抚恤金。

    乡勇们一听一百六十贯,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起来。

    “不低!这钱不低了。”乡勇们小声嘀咕着。

    看来这个数字乡勇们满意。

    李孟羲就要小声和刘备悄悄商议一下价格是否是能义军财政能接受的,刘备却像是看出了李孟羲的心思,微微摇头,给李孟羲悄悄使了个眼色,示意李孟羲不要多少。

    李孟羲愣了下,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如果真的方真乡勇们的面,讨论起给乡勇们的抚恤金,越讨论越高了还好,万一稍微又谈低了一点,顿时遭人记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