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离离原上草-《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2/3)页

    白居易由此大受震动,日后每做诗,必念给邻居老妇人听,直到老妇人完全能听懂为止。

    白居易的诗从此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通俗易懂,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欢。

    据说唐朝之时,遣唐使们把唐诗一并带回了日本,大唐诗坛文化荟萃,日本人却最喜欢白居易的诗。

    因为简单通俗,容易理解,其他诗人的诗,对于刚接受汉文化的倭岛来说,比较难懂。

    一首离离原上草,纵然向前跨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依然能被人听懂。

    李孟羲教弟弟念诗,老铁听了几遍,就全记着了。

    而且老铁听懂了,他笑了,欢快的扬起鞭子,轻轻抽打着牲口,嘴里小声念着诗,一遍又一遍。

    等弟弟能把四句诗全记住了,李孟羲就他自己念着玩儿去。

    小孩子精力旺盛,再加上新鲜,砖头扯着嗓子反反复复的背诗。

    直到太阳变得灼热,砖头也嚎的累了,不肯再背了。

    李孟羲抬头,看到阳光刺眼,他不由的眯起了眼睛。

    从怀里磨出了破木头,也就是时盘,对着比照了片刻,“午时了。”李孟羲小声嘀咕了一句。

    中午了,也没有饭吃的。

    汉代平民们一天两顿饭,乡勇们哪怕是要赶路,一天也只两顿饭,早一顿,晚一顿。

    时盘光秃秃的,刻度还没刻。

    李孟羲拿起环首刀,用铡刀一样的方法,在时盘上铡了几下,几道细细的刻印清晰的印在了木头上。

    一百八十度的半圆,被五道刻痕分成了六份。

    每份代表着一个时辰。

    然后李孟羲拿着环首刀,做锉刀用,在时盘边缘,刻出了一些小的刻度,把时盘的可测量精度,提高到了刻钟。

    片刻之后,时盘刻度完成。

    吹去时盘上的木屑,李孟羲拿起时盘,再次对着太阳对照时间。

    午时四刻,中午十二点了,最热的时候。

    砖头头上顶着一件衣服,阳光照不到他。

    李孟羲忙着编甲,他被晒了一上午,一抬头是中午了,他这才感到了热。

    一上午的努力,成果出来了。

    李孟羲成编出了一条两约二十公分宽的甲片带,他正把甲片带首尾连接起来。

    等首尾连好,一个水桶状圆环形的的扎盔成了。

    李孟羲拿着成品,左看右看,觉得……好丑。

    好歹算是自己开始编甲事业之后,第一件成品,很有纪念意义。

    “过来砖头!”

    李孟羲叫弟弟靠近他一点。

    把扎盔扣在弟弟的小脑袋上,虽说李孟羲就是照着弟弟的脑袋的大小做的头盔,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经验又不足,第一次做,做的大了。

    头盔大的像个桶,扣在弟弟头上之后,一下滑下来了,遮住了弟弟的眼睛。

    李孟羲不厚道的笑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