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齐政愣了一下。 这么一说,他也想起来了。 经过嘉谷联合一众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专家持续近两年的推动,国家农业战略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在今年被正式写入了“一号文件”,这也意味着,国家将大幅增加农业科研经费。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增加的经费基本不会落到嘉谷头上,但嘉谷是隐性受益的——很大一部分增加经费投入的科研方向,直接与嘉谷的业务相关。而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会让整个行业受益匪浅。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前端技术进步的一小步,可能会解决行业的众多难题。 而另一个结果就是,为了更好的共享科研成果,嘉谷也少不得要参与部分投入。 前面所说的那套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联合研究的ai农业系统,就是出自这样的背景。 “……像这套系统,要想从现在的旱田覆盖到水田以及设施农业等应用场景,真正将成本降下来,就要继续投入自主研发的芯片、传感器等产品。你知道的,我们实验室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如果不是背靠中科院微电子学院,即使是有钱也买不到。”陈建章激动的表示道。 “国外一流的农业生产公司,已经建立了草莓、西红柿、谷物等ai生产模型,理想状态下,生产者只需要选择提高产量/提高品质,系统便会给出生长环境调节的建议,甚至是自动化操作调控。”他唏嘘道:“问题在于,这套国外的系统无法适应国内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且国外也很难开放这套技术模型及api接口给国内。即便采购回来了这套软件,也是‘只有大脑,没有脑细胞’。” 他像是要用排山倒海的气势一举说服齐政,完全不留插话的空隙:“国家科研投入增加了,在作物关键基因挖掘、农业新材料、农情信息智能获取等领域也启动了不少重大项目攻关,我好不容易才筛选出了一批靠谱的科研项目,都是我们实验室投入很薄弱的环节,现在不追加投入的话,后面想加都加不进去……” 齐政揉揉额头,只觉科幻的农业一点都不香了。 陈建章说的有道理不? 很有道理。 技术突破都是靠砸钱砸出来的。 嘉谷实验室在数字农业的底层研发方面,并没有在作物分子聚合育种等领域上的强势。 老实说,嘉谷能落实农业科研联合攻关计划,一来是嘉谷的强势市场地位,毕竟你的成果再先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快速转化,那也是白研究了。 第二个原因就更简单了,那就是老生常谈的钞能力——嘉谷能出得起钱。 如果说,天底下什么人最能花钱? 那一定是科学家。 不要说400亿了,即使是上千亿元人民币,手指缝稍微宽一点,都不够一间世界级的实验室一年花销。 谁不想用更好的试剂和设备呀,无非是买不起罢了。 能帮忙转化推广研究成果的狗大户,那都是科研机构的最爱。 但那是400亿啊,不是400块啊。 嘉谷如果把400亿用来投资,起码能换回实实在在的资产,但如果投给实验室,你问问陈建章敢说有实实在在的回报不? 更坑爹的是,以科研的延续性,这经费上去了,后面想降下来都难——你总不能想着投一年就出成果了吧。 至于多久能出成果?这是一个未知数。 这么一想,心脏都忍不住抽搐起来。 看着“眼巴巴”的实验室大佬,齐政挥挥手:“去去去,预算表留下,你滚犊子。我要看一下集团的财务,再给你答复。” 看了这“败家”的开支,齐政决定要用集团的收入数据好好“洗洗眼”了。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