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长安守卫战-《光熹帝国》


    第(3/3)页

    李傕在政治上也许是个白痴,可是却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敏锐意识到了攻下长安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军队分为三波,不分昼夜的轮番攻城,使得长安守军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弓箭和石头总有用尽的时候,未经训练的守城百姓,面对凶恶的叛军也会转身逃跑。最令钟繇绝望的是派出去骚扰叛军补给线的那支军队也被叛军打了埋伏吃掉了。在钟繇坚持了半个月以后,一切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钟繇的心里不是没有想过朝廷的救援,可是他也明白朝廷的难处,所以在这极大的压力面前,除了向围城之初向朝廷通报了叛军的动向,之后就再也没有向朝廷求援,内心打定了城破之日以身殉国的主意。

    坦白的说,在这件事上,钟繇确实低估了刘辩的决心。

    九月三十日,叛军发起了围城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李傕亲自督阵,投入了全部兵力攻城。

    站在城头上看着黑压压如蝗虫一般涌来的叛军,钟繇悲凉的叹了一口气。

    事不可为,他已经尽力了。

    钟繇找到了皇甫嵩,说道:“义真公,战事进行到这种时候,恐怕长安城是守不住了。生逢乱世,你我共赴国难,也算壮哉!”

    皇甫嵩心中悲愤,仰天长叹道:“想我煌煌大汉,立世百年,怎会遭逢如此之祸?也罢!将军死疆场,如今也只能一死以谢天下。”

    皇甫嵩手持宝剑一跃站在了城垛之上,不避箭矢的高声吼道:“男儿当世,理应轰轰烈烈,为国捐躯,死又何妨?”

    接着,皇甫嵩亲自带头砍杀爬上城楼的叛军。其他士兵在他榜样作用的感染下,也同样发出骇人的怒吼,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与叛军死战。

    这种不要命的做法最后竟然取得了绝处逢生的效果,这场仗从早上打到傍晚,叛军终于再一次被击退了。而长安城的守军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军民死伤无数,那位彪悍的站在城垛之上想一死殉国的皇甫嵩差点求仁得仁,身中三箭被抬下了城楼,不过还好有甲胄在身,暂无性命之忧。

    入夜,钟繇站在城楼之上,耳边听到的是受伤的士兵不时发出的痛苦呻吟,眼望着西面叛军连绵的营寨,心里无限悲凉。

    虽然奇迹般的暂时打退了叛军白天的攻城,可是钟繇明白以长安城现有的能力恐怕无法再支撑明日叛军的进攻。

    回头看了眼周围人人带伤的士兵,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好好的站起来。钟繇心里明白,白天虽然侥幸的打退了叛军的进攻,可是以长安城现有的能力恐怕无法再支撑明日的守城。

    也就是说,天一亮,有可能就是他们的末日。

    钟繇轻轻的抽出了腰间的佩剑,长剑在月光的照耀下反射着寒光。

    忠臣死节。是时候了。

    正待钟繇将长剑横在脖子上的时候,身边的一个士兵突然喊了起来:“火,是火!”

    钟繇一愣,他猛地看到远处的叛军大营竟然着起了大火。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