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略微纠正了一点小小的失误。 “话是这么说,可这样射击便失了准头。”秦良玉脱口而出:“相当于是在盲狙了。” “盲什么?”赵士祯又是一楞。 “额,就是瞎打。中与不中全看缘分。” “确实如此,坦白讲,我研究火器革新已有十余年,这射击一次的步骤繁多,但是多少工匠们想尽了办法,真是难以再减少了。”赵士祯为难的说道。 “嗯,步骤难以减少,我相信目前只能到这种程度了,一点一点来嘛,咱们慢慢改良。至于怎么改良,我想在头脑中应该始终贯彻一个六字箴言,那便是,理论联系实际。” “说得有理。”赵士祯又点了点头。 “刚才也提到了,我打算组织一个新的军阵。这样的话,除了您现在所做的威力和射程的改进,还需要提升一下前面那些步骤的速度。” “嗯……”赵士祯低头沉思着。 他以前的想法,是觉得既然如此繁杂的步骤没法删减,那就干脆不考虑,把精力放在让每一次射击的效果更好,威力更大上面。 可是现如今,秦良玉提到了使用一种特殊的军阵。 这样的话,如果能把每一个装填步骤加快个一点,整个军阵的效率都会大为提升。 思路完全打开了。 赵士祯仍在埋头沉思着刚才秦良玉的话。 而秦良玉呢,她也没闲着,她重新走了一遍流程,估算了一下刚才那些步骤总共需要多少时间。 一套动作下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分半钟左右。 如果是勤加练习,熟练工兴许能够快个十来秒。 可惜仍旧不够,因为这鸟铳的有效射击距离也就100米左右。 未来如果要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的话,即便是用上军阵,有人专门射击,有人专门装填,但由于其射程有限,基本也就是多射击一到两次。 对于这种鸟铳的威力和准头来说,对方骑兵冲过来,己方是齐射一次,两次还是三次,其实区别没那么大。 只有量变,不足以引发质变,基本改变不了战场的大势。 秦良玉想着,也不知道电影里杰克船长那种手枪是什么原理造出来的,要是早知道会穿越,学点那个制作技术就好了。 那种枪才是真正的枪嘛。 说起电影,她一时间又想起了另外一个情节。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思路。” 记得曾经看过一些抗战电影,里面有战士们把三八大盖加上刺刀,冲出去肉搏战的情节。 说明即便是几百年后的抗战时期,都还存在有白刃贴身战。 在这大明朝,即便是有火炮和火枪加持,近身战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咱们这一柄鸟铳,大概半人多高吧。”秦良玉一边说着,一边比划道,“枪口处可不可以考虑留个豁口,或者直接在制作的时候就安装上一个尖刀。” 说完,秦良玉拿起鸟铳,做了一个突刺的动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