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演员阵容选择的清流-《再一次2010》


    第(1/3)页

    大概是从14年到15年左右开始,国内的影视剧开始流行起了一种“流量+实力”的演员阵容选择模式。也就是找两三个流量热度高的小鲜肉、小花旦来担当主演,再找几个实力派演员来饰演配角。

    这显然又是互联网的资本大佬们,把“大数据”的那一套给原样照搬过来的结果。

    流量明星们有人气,能提高收视率和热度;实力派有演技,能拉高一下整部剧的平均演技水准。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在最开始的时候效果还不错。粉丝们支持自家爱豆,收视率和播放量有了;路人们各种骂演技、骂剧情,热度也有了。

    流量主演们拿到了片酬,电视台收获了收视率,广告商有了关注度,就连那些实力派的配角,没准因为什么“心疼XX,实力那么强,就是不火”的原因,而重新走红。

    还有,各种公众号和微博大V可以从夸和骂两个角度来蹭一波热度;某些专家可以随大流的发两篇批判谴责的文章,显得自己不是在白混工资;就连观众,也可以借这个机会,骂骂演员,骂骂剧情,发泄一下平时积攒的各种怒气。

    皆大欢喜,可喜可贺!

    其实吧,这种模式也是有原因。国内的电视剧一直都处在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中,每年有近万集的电视剧被制作出来,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能被播出。

    而且,国内的电视剧又不能像美剧那样,可以试播几集。成绩不好,直接就砍掉。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只能是预测的去购买那些收视率可能会高的电视剧了。

    但是像剧情、演员表现这种东西太主观了,以这些来做标准误差很大而且也没那么多的人手。自然的,是否有大牌明星或者人气流量,出品方实力如何就成为了最直接的评判标准。

    所以,很多电视剧的监制一项里,都喜欢挂一个大牌的导演或者是制片人的名字,因为这也是电视台在收购电视剧时的加分项。哪怕,这个“监制”和这部电视剧一点关系都没有。

    比如这部《信号》,监制一栏就是挂着沐茗的名字。因为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在如今的影视剧市场环境里实在是太清流了,整部剧加上主演,就没有一个人气高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