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理直气壮】-《大世争锋》


    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西方列强的崛起,归根结底是工业的崛起,无论哪个国家的工业在从弱小,脆弱,缺乏抵御能力,一点点发展起来,到规模化,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就需要出面,坚定的站在企业家的背后……”

    王学谦似乎感觉这样干说不过瘾,于是举两个例子:

    “就比如大生纱厂,在草创时期就获得了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从无到有不仅仅解决了技术的问题,资金问题,还有原料问题,为后来的辉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在在三年前,作为国内最大的棉纺企业,大生纱厂是受到日本和英国纱厂冲击最大的企业……”

    别人听得很有道理,曾经辉煌的创造过一年利润500万两的大生纱厂按道理没有破产的可能。可恰恰是没有可能的事,却真实地在众人眼前发生了。

    这能说是大生纱厂作死,经营不善吗?

    国人是很会找理由的,比如:对手太狡猾,无所不用其极,手下下作。反正张謇活着是绝对不会承认大生纱厂是作死破产的。而是收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当然,说外部原因也没错,大生纱厂要不是受到日本纺织业的冲击,也不会倒的这么快。但究其原因就是张謇在大生纱厂最辉煌的时候,无节制的花钱,而且这些钱都不是纱厂的资产,而是银行和钱庄贷款给大生纱厂的。

    按理说,大生纱厂不缺钱,可为什么要贷款呢?还不是抹不开面子,钱庄银行的存款是要付利息的,放在银库里也不能下崽,自然要找一个保险的,财大气粗的,有实力的放贷。最多的时候,大生纱厂的资金超过7000万,就这笔钱的利息就能压垮晚晴民国最大的民族纺织工业龙头。后来等到张謇发现问题,大生纱厂就举步维艰了。就算是银行和钱庄免去利息,也只能还大部分的贷款,可大生纱厂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外部竞争,终于让他老人家赶上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般的霉运。

    可以说,张謇考科举是一把好手,毕竟是状元。可要说他经营企业,不重视财务健康的作法,就已经不算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了。

    王学谦并不是厚道的人,他还在说:“大生纱厂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创办期、技术积累时期、还有就是大规模生产时期,直到大生纱厂到达顶峰,一个民国其他纺织企业都无法达到的高度,一年的利润甚至和投资超过5000万的卢汉铁路相当,这是一个大规模生产的奇迹。而这三个时期,都有官方的鼎立支持。可随着民国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大生纱厂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外部受到洋货的挤压生存空间,内部资金的短缺成本上升,还有就是官方的支持缺乏。”

    张謇耷拉着眼皮,也不知道他是困了,还是年纪大了精力有所不济。很明显,他老人家对王学谦的分析有点不敢直视。他就纳闷了,王学谦当初和他分析的,怎么和他现在说的是两回事?

    年初的时候,大生纱厂面临破产边缘,张謇找了王学谦想要帮忙。可当时的王学谦一点都没有给状元爷面子,直截了当的说大生纱厂的破产是自作孽。

    可一转眼,王学谦却红口白牙地说大生纱厂的成功是广商合作的典范,是政府扶持和商业谋划的成功案例。最后面临破产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被日本货和英国货给挤兑的。可事情真的如同王学谦说的这样吗?

    肯定不是,张謇的成功其实更多的是‘以权谋私’,别忘了张謇的恩师不是别人,而是同治和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帝师,这个身份对于普通商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可是在官场,翁同龢的名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而张謇是翁同龢亲点的状元,是在踏入官场就贴上翁同龢标签的官员。地方官巴结不上翁同龢,去巴结张謇也未尝不可。而在官场,翁同龢的对手也不是普通的小人物,慈禧为了搞平衡,一再的抬高李鸿章的地位,目的就是限制翁同龢的权利。

    帝师、军机大臣、总理大臣,这些身份如果还不能说明什么的话,那么就是光绪在权利心不断的膨胀之际,想到搞兵变,把慈禧赶下台,虽然光绪不想因为杀慈禧而印象到名声,但兵变的时候谁也说不准。最后虽然是袁世凯的出卖,被软禁在南苑的瀛台。

    失败的维新派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翁同龢也被赶走去了老家。

    别看轻飘飘告老还乡,可每当重阳节这样的节令,宫中也会给他送一份礼物,过大寿的时候甚至会有太监带着圣旨来表彰。换一个人,早就咔嚓了。

    张謇脸红的并不是因为刘坤一通过他想要去巴结翁同龢,而是王学谦说的技术储备时期,压根就是翁同龢失势了,他的大生纱厂失去了刘坤一的支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