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于校董】-《大世争锋》


    第(2/3)页

    圣约翰、齐鲁大学、东吴、沪江……

    民国排名前五的教会大学,上海附近就有三所,圣约翰,东方哈佛;东吴,法学圣堂;沪江大学从民国六年开始,毕业证竟然伤心病况的变成了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毕业证,也就是说,这所大学的学生只要不太傻,能够顺利毕业,等同于留美学生的待遇。

    这样的学校就不说了,教授都是美国常青藤毕业的博士、欧洲著名大学的学者。杜威、罗素来上海讲学为什么去了圣约翰;爱因斯坦来上海讲学为什么去了沪江?

    这就是很好的说明,这些学校牛逼,牛逼大发了。

    反倒是后世上海声望最隆的大学复旦,却成了受气的小媳妇,甚至地位还不如小媳妇,比通房丫鬟都不如。

    当校董的自然不肯说自己的学生在求职道路上处处碰壁,可实际上也差不多,前面说的三所学校,毕业之后能在大学找到职位。最明显的就是在洋行大公司找到高薪的职务。比如说圣约翰,毕业之后去大银行找工作。几乎很少有被拒之门外的,月薪一百五十块大洋起,和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生一个价……什么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复旦毕业,一个月的月薪只能是人家的三分之一,还一年培养不出几个学生。并不是于右任等人没想办法,而是找不到好学生。

    如果国立东南大学的校长郭秉文在场,一定会深有同感。

    不仅仅是找不到一流的学生,连一流的教授都不搭理这些学校。感情老失落了。

    当然,出校门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并不能确定一个人的人生。

    人生很漫长,需要一辈子的努力。

    这些大道理,读过几年书的人都会说。可问题是,出门就输一半,就和跑步比赛的时候,起跑的时候摔一跤,而且还是脸先着地,是一个道理。于右任决定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教学环境,聘名师。树名校风范。可惜,手头太紧,施展不开。他要是有王学谦的财力,没说的。民国没有的,去欧洲请,去美国请。可他连国内的知名教授都请不起,比如说胡适。一年的薪水三千大洋左右,承受不起,太贵。

    对于于右任来说。最理想的当然是物美价廉的,比如说不花钱就能办大事的那种。

    要不是章太炎找来,他还真的把这位爷给忘记了。并不是说章太炎在民国的名气不够大,而是请这位爷出来讲学,并不容易。论名气,章太炎是和梁启超一个级别的大拿,功底也在伯仲之间。可要想请章太炎,砸钱没用。章太炎压根就不缺钱;给荣誉,于右任给得起吗?没有能够打动人家的东西,只能等着天上掉馅饼。

    而这个机会,正好来了。章太炎也不知道哪里不对劲,或者哪根筋没别过来,自打孙大先生灰溜溜地给赶下非常大总统的宝座,逃到上海之后,他一直想要找机会缓和孙大先生和陈炯明之间的关系。这个想法一度让人觉得天真到可怕。

    章太炎可能觉得自己一个人的面子不太够,找了不少人。当然找人也是要看身份的,至少要在‘国党’内说话有人听的元老,于右任就是其中一个。

    也是被逼到这个份上,于右任答应下来,不过提了一个条件:甭管成不成,让他去复旦讲课,三年。章太炎是民国有数的国学大师,要是能来复旦,绝对能够引起一波报考热潮,换句话说,章太炎坐镇复旦,复旦就火了。

    可章太炎不干,老头子年纪大,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过活三年,这种咒自己的话,也就章太炎这类毫无顾忌的人会说的出口。

    于右任说:那好,就一年。

    章太炎还是觉得亏得慌。

    于右任最后发狠,半年,不然,爱谁谁。

    最后,章太炎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下来。

    ……

    这其中的曲折,让陈炯明听得如同云里雾里一般,随口问了一句:“你办的那个大学前后投入了多少钱?”

    “第一期十多万大洋,买地。在江湾那地方,大……就是偏了一diǎn。”好在不是买的河滩荒地,于右任的底气至少比南开的张伯苓要足一diǎn,但也仅仅是足了那么一丁diǎn。

    “后来断断续续的,加起来有三十多万吧!”

    这个答案真的不算太理想,国立的大学教授,待遇最好的北大,一共有二十多位,月薪一般是二百起,最多的有五六百。如果复旦按照这个工资给,还敢请这么多教授的话,募集的教育基金还不够教授和职工三年的薪水。

    所以,这方面于右任觉得自己很吃亏,不敢太铺张,紧着花,才能细水长流。

    可陈炯明压根就没想这些,而是若有所思道:“怪不得我在闽南的时候,办的大学没有成功。”

    于右任陪着小心问道:“你当时筹备了多少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