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留下来的理由-《大世争锋》
第(2/3)页
看来,王学谦从骨子里都是一个崇尚东方文化的人,甚至在美国生活了十来年,却还是没有被西方文化同化。
“子高,我想知道,在上海的罢工和罢市,你参与了多少?”顾维钧并没有选择迂回路线,反而直截了当的问道。这样一来,却让王学谦、卫挺生多少显得有些不适应,两人面面相觑的看了一眼。
不过,随后王学谦的开口,让顾维钧心中的担忧不由的提升了好几个等级:“少川兄,证券交易所也在罢市行列中,您觉得我们会陷入多少呢?”
面对不准备配合的王学谦,顾维钧只能寄希望于卫挺生,看向了在一边准备和稀泥的卫挺生。
发现房间里其他人的目光都停留在自己的身上,卫挺生却还装模作样的在研究桌子上的残局。
“这个嘛!”卫挺生见多不过去了,其实他也是赞同罢市的,因为英国人的‘内四条’出台之后,各行各业都将受到影响。唯一不受影响的就是外国银行和做贸易为主的洋行。作为一个眼界开阔的经济学学者,他当然明白,这是英国人针对民族工业的一次压制。当然不会妥协:“少川兄,这个主要是上海工商业界对租界当局的新税收政策的反对,并不存在于政治上的矛盾。”
“可是你们知道吗?正因为上海的罢工和罢市,让政府非常被动。”顾维钧在燕京的时候,就整天应付英国公使咄咄逼人的通牒也好,质问也罢。总是,燕京的外交部已经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可是话锋一转,他也知道,民族感情是这次事件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当然,在苏州河发生的惨案,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在场的三个人都是聪明人,卫挺生能够听出来,顾维钧可能是因为迫于燕京外交部方面的压力,才来的上海。
这个可能,王学谦也听出来了。
当然,曹锟是绝对不会去和英国人交涉的,更不会有任何表态。在直系和皖系的领军人物之中,曹锟绝对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除了他心中的权力欲望之外,不管是公开或者私下,曹锟都是个怕麻烦的人。
尤其是这个麻烦还是和英国人有关。
在军阀之中,曹锟虽然在外界传言,他是因为受到了英美的支持,才在战争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实际上,曹锟和英国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原因就是,曹锟并不是一个合作的人。
反而喜欢在背后搞一些小动作。
这不同于段祺瑞的雄才伟略,同样和日本人接触。段祺瑞的做法,足以用枭雄形容。就说他卖南满铁路来说,当时皖系坐镇的燕京政府,国库连一只耗子都养不活,上下官员的工资都只能打白条。
段祺瑞就从日本人哪里贷款,其中贷来的款,小部分用来缓解政府经费不足的危机。
主要的贷款却用来组建他的安国军和边防军。虽然卖掉了东北的利益,在民族立场上,有卖国的嫌疑。但是站在一个政客的立场上,他此举不仅让濒临崩溃的政府恢复了运作,还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让在军中并不占有绝对优势的‘皖系’一夜之间强大起来,为统一全国做准备。当然,出卖东北的部分铁路权,还从战略上牵制了越来越强大的张作霖。
至于段祺瑞的想法,更是实际。
这能够从他和冯国璋的对话中得出结论,当初冯国璋对段祺瑞心安理得拿着日本人的钱,买军火,扩充军队的做法,非常质疑。
但是段祺瑞的回答,却让冯国璋垭口无语。
“要是民国强大起来,日本人的钱还用还?”言下之意,要是让他统一了国家,他不仅会赖掉向日本的借款,要是实力足够的话,不介意从日本人身上撕下一块肉来,就像是当初的甲午一样,只不过调转个个而已。
或许是一个军阀的无奈,段祺瑞最终也没有能够完成统一南北的梦想。
但曹锟的性格,在面对外交事务的时候,表现的绝对不合作的态度,让很多驻民国的外国公使非常头痛。
他一不借款,二不向列强要求援助,完全像是一个封闭的家长,只关注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顾维钧来上海,绝对不可能获得曹锟的支持。甚至连表态都不会有,而王学谦还明白了,连名义上的国家领袖徐世昌也没有政府层面上的任命,那么顾维钧来上海只能是外交部内部的决定,或者说私人的行程。
从这一点来说,王学谦是不愿意顾维钧牵涉进入和英国人斗争中来。
毕竟眼下的斗争形势,完全已经变样了。上海的工商界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而最起劲的是广州的临时大总统府。原因的话,王学谦也能猜测一二。
孙先生的‘国党’想要在广东组建军队,但是没钱,连政府都运作不下去,还谈什么组建军队?
而商团和‘国党’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微妙。合作,但是互相提防的前提下,‘国党’想要在广东筹措经费,只能动其他脑筋。
那么‘盐税’和‘关税’就成了‘国党’最垂涎不已的两座金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