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大生纱厂-《大世争锋》


    第(3/3)页

    可是王学谦突然摇头道:“不妥。”

    “子高,你是担心政府方面的插手吗?”卫挺生想不出来,王学谦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大生纱厂追念的利润超过300万两白银,这在民国已经是一等一的大公司了。对于投资者极具吸引力,而他也有把握说服张謇的大生纱厂加入证券交易所,成为旗下交易的股票中的一员。

    不过,王学谦当场就否定了:“老卫,你最近有没有发现上海的棉花交易所的交易额是否增加了很多?”

    “棉花交易所增加?这是好事啊!说明市面上的棉花的价格上涨,那么纱厂就已经开始囤积棉花了,这是好事。”卫挺生从技术面分析道。

    “你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我是说棉花交易的增加并不是重点。他想说的是上海的棉花来源地,苏北。”

    大生纱厂在筹备之初,就在苏北建设其庞大的棉花种植基地,随着棉花栽种的面积一再扩大,按理说,棉花价格会下跌。但是棉花的播种面积的增加,实际上根本就比不上纱厂开办的数量,越来越多的纱厂开办,让棉花成了各个纱厂之间争夺的战略资源。棉花价格持续走高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但是王学谦却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觉得其中有蹊跷。

    得出的结果去让他不寒而栗,纱厂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棉花价格上涨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让王学谦纳闷的是,上海的棉花来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得到的结论是从苏北,上海的崇明等地。

    而上海市面上的棉花数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大生纱厂对棉花的需求量正在减少,大生纱厂处于自身的目的,减少了在自己棉花基地的棉花采购,让棉商不得不将生意做到了上海。

    而大生纱厂的棉花基地的棉花外卖,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大生纱厂正在减产,或者说,大生纱厂的自有资金不足,无法购买足够的原料。

    不管是哪一种猜测,对于大生纱厂来说,都是会毁灭性的打击。

    在民国,作为最大的民用公司,大生纱厂的神话已然存在,但可能已经长久不了。

    王学谦提醒道:“老卫,你想想上海的棉花的来源。”

    “你不会是?”卫挺生也被王学谦的这个猜测吓了一跳。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太可思议。毕竟大生纱厂当年可是和武汉的汉冶萍,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等超级大公司并列的大公司,怎么可能说倒,就倒下呢?rs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