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奇才金克木-《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相比较贝公楼、化学北楼,这个品字型,绝对是大大的品字。
前世的时候,外文楼被用作北大外国语学院的教学办公场所。
实际上,外文楼之所以改名,还跟钱穆有关系。
司徒雷登问诸人到校印象。钱穆先生就直接说,“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众人默然,后来燕大还特意遂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这故事并非捏造,在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就有记载。
当然,改成外文楼是后面北大搬入以后的事情了。
其实,北大西语、东语、俄语三系,苏亦感觉最豪横的还是俄语系,因为北大五十年代新建大楼的时候竟然特意建立了一栋俄文楼。但为啥有俄文楼,谁都清楚,没啥好说的。
从学术宿舍到外文楼,还要穿过朗润园,这里环境幽深,这里小径交错,这里花草盛开,这里还有很多会外语的小姐姐。
不过跟在文史楼大本营不一样,苏亦到外文楼的时候,一个小姐姐都不认识。
不对,认识一个。
苏亦习惯性地拐到后排苟着的时候,竟然愚见了多日不见的张绣予,这个中文系的大姐,竟然跑来东语系蹭课。
这是啥情况?
她也爱上了梵语文学?
张绣予解释,“我有一个长辈认识金克木先生,前两天他过来北京办事,去拜访金克木先生的时候把我也带上了。所以才认识的金克木先生,有些好奇他的课,今天就过来天天了,没想到竟然碰到小师兄你。”
得,现在苏亦这个小师兄似乎已经出圈了,他已经不再是考历史系的小师兄,已经开始变成中文系的小师兄,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成为北大人人称道小师兄?
真的有一点,自己都变成北大人的“小师兄”,那样才好玩。
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啥成果都没有的情况下,苏亦还是希望自己的名字不要出圈。
苏亦望向张绣予,“绣予姐,你别调侃我了,直接叫我苏亦吧。”
张绣予笑,“好吧,就苏亦,你呢,怎么突然想过来听金克木先生的课程了?对梵语文学感兴趣?”
苏亦摇头,“我想学梵语,然后历史系的先生就推荐过来先听金先生的课,至于梵语文学倒没有什么研究,主要还想看懂梵语记载的佛经。”
张绣予恍然。
苏亦是宿白教授的研究生,张绣予是知道的,甚至还知道他研究佛教考古,只是一时之间联想不起来而已,苏亦这一解释,她就啥都明白了。
张绣予说,“那你要努力了,梵语可不好学。”
苏亦说,“我看绣予姐,你对梵语也挺感兴趣的,要不要组团一起学习?”
之前周一良先生教授他的学习外语的方法,让他从文学上入手,直接学外语,这样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文献阅读能力。
还提议他可以通过电影去建立语境。
对于前世五花八门的学习外语方法来说,这两个都不算是多深奥的方式。
很多人都这么说。
但不同人说权威性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四级都不过的渣渣跑过来告诉你这样的方式,估计你会嗤之以鼻。
然而,周一良这样的大师都这样说了,那么这样的方式肯定没有错了。
可要论对普通人来说,学习外语的方式肯定不止这两种。
比如,找一个会外语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好方式,但条件不允许。甚至苏亦还知道一个最好的学习一门新的外语的方式,就是去教别人这门外语,没有错,就是去当老师教别人,一个半吊子去交一群半吊子,听说,就促使自己有无限的动力去学习。
第(2/3)页